分享到:
发表于 2025-07-01 18:18:33 楼主 | |
一、引言 在碳化硅衬底切割工艺中,自动对刀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切割质量,对刀误差的存在会导致切割过程不稳定,进而影响衬底厚度均匀性。通过建立自动对刀误差与厚度均匀性的传递函数模型,可清晰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切割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开展相关建模研究对碳化硅衬底切割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二、自动对刀误差分析 自动对刀过程中,误差来源较为复杂。机器视觉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误差是主要因素之一,工业相机的分辨率限制、镜头畸变以及图像处理算法的精度不足,都会导致对刀具位置和姿态的检测误差。例如,相机分辨率较低时,难以准确捕捉刀具微小特征,影响对刀精度。此外,运动控制模块的定位误差也不容忽视,精密电机的步距误差、丝杠导轨的磨损等,都会使刀具实际位置偏离理想位置,造成对刀误差。 三、厚度均匀性影响因素 切割过程中,除对刀误差外,还有多种因素影响碳化硅衬底的厚度均匀性。切割参数如切割速度、进给量、切割功率等的波动,会使材料去除速率不一致,导致厚度偏差。刀具磨损会改变刀具的几何形状和切削性能,随着切割进行,刀具磨损加剧,切割力发生变化,影响材料去除均匀性。同时,碳化硅材料本身的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切割过程中应力释放,也会造成厚度不均匀。 四、传递函数建模 基于自动对刀误差分析和厚度均匀性影响因素研究,采用系统辨识方法构建两者的传递函数模型。将自动对刀误差作为输入变量,厚度均匀性偏差作为输出变量,综合考虑切割过程中的其他干扰因素。利用实验采集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等参数估计方法,确定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该模型能够定量描述自动对刀误差如何传递并影响厚度均匀性,为后续优化切割工艺、补偿对刀误差提供数学基础。 高通量晶圆测厚系统运用第三代扫频OCT技术,精准攻克晶圆/晶片厚度TTV重复精度不稳定难题,重复精度达3nm以下。针对行业厚度测量结果不一致的痛点,经不同时段测量验证,保障再现精度可靠。 我们的数据和WAFERSIGHT2的数据测量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真值的再现性: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该系统基于第三代可调谐扫频激光技术,相较传统双探头对射扫描,可一次完成所有平面度及厚度参数测量。其创新扫描原理极大提升材料兼容性,从轻掺到重掺P型硅,到碳化硅、蓝宝石、玻璃等多种晶圆材料均适用: 对重掺型硅,可精准探测强吸收晶圆前后表面; 点扫描第三代扫频激光技术,有效抵御光谱串扰,胜任粗糙晶圆表面测量; 通过偏振效应补偿,增强低反射碳化硅、铌酸锂晶圆测量信噪比;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支持绝缘体上硅和MEMS多层结构测量,覆盖μm级到数百μm级厚度范围,还可测量薄至4μm、精度达1nm的薄膜。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此外,可调谐扫频激光具备出色的“温漂”处理能力,在极端环境中抗干扰性强,显著提升重复测量稳定性。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系统采用第三代高速扫频可调谐激光器,摆脱传统SLD光源对“主动式减震pt”的依赖,凭借卓越抗干扰性实现小型化设计,还能与EFEM系统集成,满足产线自动化测量需求。运动控制灵活,适配2-12英寸方片和圆片测量。 |
|
楼主热贴
个性签名:无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