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设计师兼职数码博主,平常工作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源文件和素材文件,经常来回拷贝这些文件就需要一个容量大、读写速度快的移动硬盘。直接购买固态移动硬盘成本比较高,而且后续容量不够用了也没有办法扩容,经过一番攻略之后,我入手了ORICO固态硬盘J10和TCM2-C3硬盘盒,搭配起来就是一套自由度很高的移动固体硬盘组合。
SSD和硬盘盒的包装都延续了ORICO经典的蓝白风格,作为ORICO的老用户,这样的排版方式也是非常熟悉了。


SSD包装中包含SSD、散热片、固定片、导热硅胶贴和使用说明书;硬盘盒包装中包含硬盘盒、双C口数据线、导热硅胶贴、固定螺丝和使用说明书。

ORICO固态硬盘J10采用标准的M.2 2280规格,除了搭配M.2硬盘盒之外,也可以安装在预留M.2接口的台式机主板、笔记本或者PS5游戏主机上,后续不用作移动用盘的话,还可以给老电脑升级一下。
SSD正面贴着一张蓝色贴纸,盖住下方的主控和存储芯片,避免芯片和焊点受到腐蚀。从侧边来看,它的PCB板材非常厚实,原件的焊点处理也很细致,用料和做工细节都很不错。
背部同样有一张贴纸,标注有SSD的容量规格、序列号等信息。

接着来看硬盘盒,TCM2-C3是ORICO经典透明硬盘盒产品中的一款,外壳采用透明亚克力材质,可以直接看到里面的主板和零部件,随着侧透机箱和海景房机箱的火热,这种透明设计的数码3C也很受欢迎。
正面和硬盘盒接触的一侧设计有一条金属散热片,表面做了凹凸纹理装饰,我选的是蓝色款。
先将J10固态硬盘对准硬盘盒主板上的M.2接口插好,然后把导热硅胶贴贴在SSD正面,再扣上硬盘盒的盒盖就好了。硅胶贴的作用是将SSD和硬盘盒散热片之间的缝隙填满,利用其本身导热效率高的优势,将SSD主控芯片和存储芯片的热量及时导出,避免高温导致掉速的问题。
插入电脑以后查看硬盘属性,1TB版本的实际可用容量是953GB,因为厂商是按照1GB=1000MB来计算的,符合正常水平。
SSD+硬盘盒组合使用,读写速度会受到SSD和硬盘盒两者的双重影响。J10固态硬盘采用PCIe 3.0x4通道,直插主板的读取速度在3100MB/s左右,写入速度在2000MB/s左右。TCM2-C3硬盘盒采用高阶USB 3.2 Gen2主控方案,最高兼容单盘4TB容量,支持NVMe PCIe3.0协议,并加入UASP加速协议和TRIM加速指令优化,理论支持速率是10Gbps。
我的办公电脑USB接口是USB 3.1 Gen2协议,通过CrystalDiskMark进行测试,在6.0版本中顺序读取速度是960MB/s,顺序写入速度是987MB/s;8.0版本中顺序读取速度是1053MB/s,顺序写入速度是1027MB/s,后者的测试结果甚至超过官方宣称。
用AS SSD Benchmark进行测试,平均读取速度是965MB/s,平均写入速度是938MB/s。和CDM的测试结果有些差异,是因为CDM计算的是峰值速度,而AS SSD计算的是平均速度。
通过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零散小文件的读写速度,根据测试结果来看,从512KB开始,读写速度都稳定在1000MB/s以上。
接着通过实际拷贝测试来看看它的速度如何。从电脑SSD拷贝一个54GB的文件到ORICO硬盘,平均速度在720MB/s以上,完成拷贝完成耗时大约1分16秒。反向从ORICO硬盘拷贝到电脑SSD,平均速度在980MB/s,耗时将近一分钟。
零散文件拷贝要比大文件慢一些,用相机卡上6个G左右的视频和照片素材进行进行测试。从电脑SSD拷贝到ORICO硬盘,最高速度稳定在468MB/s,耗时约13秒;反向从ORICO硬盘拷贝到电脑SSD,最高速度在2GB/s,耗时不到3秒钟。
经过连续软件测速和实际拷贝测试之后,用温枪测试硬盘盒金属散热片表面的温度是39.7度,摸上去有些烫手。散热片的温度变高,实则就是将SSD的温度导了出来,而如果是纯塑料外壳的话,外壳摸上去温度不高,那温度就全部聚集在里面了。
由于它的读写速度和稳定性很不错,平常回家用笔记本临时修改设计稿,就可以直接打开保存在ORICO J10上的源文件,修改完以后Ctrl+S保存覆盖,打开和保存的速度也比较快。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把文件先拷到电脑上,修改完再拷贝回去,省去了繁琐的步骤。
结合一段时间的使用来看,这套SSD+硬盘盒的组合完全不逊色于专门的固态移动硬盘,读写速度保持在1GB/s上下,零散文件读写测试也很理想,搭配TCM2-C3硬盘盒的散热片,将SSD读写时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连续使用没有出现掉速的情况。后续如果1TB的容量不够用了,直接升级一条2T或者更大容量的SSD,换下来的旧SSD还可以给老电脑升级,也不会造成浪费。对于有文件拷贝需求的上班族们来说,是一套不错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