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11-06-01 15:28:46 楼主 | |
尼康常用狗头18-55/16-85/18-105/18-135/18-200对比 1. 18-30焦段内成像质量比较: 图片中心区解析度: 18-135 > 16-85 > 18-55 > 18-105 > 18-200
图片中心区解析度: 18-135 > 16-85 > 18-55 = 18-105 = 18-200 3. 55-85焦段内成像质量比较: 图片中心区解析度: 18-135 > 16-85 > 18-105 = 18-200
图片中心区解析度: 18-135 > 18-105 > 18-200 5. 105=135 焦段内成像质量比较: 图片中心区解析度: 18-135 > 18-200
如果一镜走天下,那么当然也是18-200,不用换镜头,也从来不用担心CCD进灰尘的问题。但是此镜头所有参数,基本都是这几个镜头中最差的,最严重的问题也和18-135一样,整个焦段内都是严重的畸变。当然,这个最差不是说这个镜头不好,而是在这些镜头中比较的最差,如果但拿出此镜头用于一般风光旅游和人像,也足以有不错的效果。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11-06-01 16:01:50 1楼 | |
如有摄友(特指像本人一样的穷人,动辄就要买大竹炮的就不用往下看了),想配齐焦段,或有些闲钱放着,不买个镜头难受,可以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18 55 套机头 +尼康AF-S 70-300mm f/4.5-5.6G IF-ED VR(3200元)+35 1.8G(1400元) 这个我看来就是最具性价比的组合了,18 55 套机头在广角段毋庸置疑,尼康AF-S 70-300mm f/4.5-5.6G IF-ED VR成像质量比55-200 或55-300好不止一点,三个镜头我在开店的朋友哪里都试过,70-300mm 决定对得起这个价钱,用起来扛扛的,而且它还是全幅头,以后你的机子升级为全幅机还好用。至于一个定焦大光圈头是必配的,所谓定焦是王道,35 1.8G 1400元性价比也不错,至少比刚在日本上市的50 1.8G,折合2100人民币,要划算。 欢迎摄友拍砖讨论 |
|
发表于 2011-06-01 16:17:07 2楼 | |
引用一下 Ken Rockwell对35 1.8的评论: This is a wonderful lens, and for only $200, every DX shooter deserves one of these. This could be the only lens you ever need for a DX camera. 这是一支相当棒的镜头,而且仅仅200美元,用dx相机的应该人手一支。 这也许是在dx画幅上你唯一需要的镜头(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 引用一下天漠虎峪(蜂鸟尼康版版主)对18-55的评价 这是我购买D40和D40x时所配的套头,起初对成像质量根本没抱任何希望,但试拍之后,效果不错,出乎预料。以前没有用过任何所谓的“狗头”,这个18-55的成像质量使我相信了“狗头不狗”的说法。 有人在是否保留此头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我认为,出了它,也就是几百块钱,不如留着。塑料头自有塑料头的好处,轻便是其最大优势。冬天将它和D40或D40x一起装在大衣口袋里,将其作为顶级小数码使用,可以随时扫街抓拍。 优点:ED镜片、超声波马达、成像出色,绝对超值。有一定的微距能力,加上一套最便宜的国产微距镜,居然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准微距镜头使用。 引用一下天漠虎峪对70-300的评价 我认为,对于全画幅数码单反的用户来说,如果嫌小竹炮的价格太贵或者嫌其太重的话,这个70-300VR就是最好的选择。我本人有小竹炮,但小竹炮确实太重,对于我这个喜欢变焦镜头的人来说,有一个长变焦镜头是必不可少的。我的18-200VR 虽好,但毕竟是DX画幅镜头,所以进了D3之后,将这个70-300VR 收入囊中就是必然的了。 和上面提到的24-120相比,该头有三大特点。第一,由于是VR II,所以防抖效果应该更出色。我将此头分别放在D200和D3上试拍过。我发现,放在D3上时,打开VR之后,在300mm的长焦端基本可以做到1/30s手持而不糊,但放在D200、D300或者S5上时,我至少要将速度提升到1/100s才行,因为这时的焦距已经是450mm了。第二,成像不肉。在相同的光圈下,比24-120锐利。有网友评论说,这个镜头在70-200mm的焦段下很锐,但到了200-300mm时则有些肉。为此,我特意试拍了一下。我对此头的看法是,有这种感觉的人可能大多数都是在APS-C的机身上使用的,这时焦距就变成了300-450mm了,尽管有VR的帮助,但焦距实在太长,手持还是不太稳定,因而造成照片轻度模糊。还有人说,这个镜头只要光圈小于f11,成像质量就严重下降,我用f32的最小光圈试拍了一下,结果发现图像仍然很锐利,看来有些事情不能仅听别人说,需要自己亲自验证才行,大家可以看看原图,便知分晓。 第三,在全画幅上没有暗角。为了进行比较,我以同样的方法用此头的最大光圈对着白墙试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吃惊的不是暗角太大,而是几乎没有什么暗角!这一点和24-120相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就是和小竹炮相比也强很多。暗角情况达到了上面所示的135 2DC和60微的水平。 还有个细节值得一提。这个镜头很长,形状像一个大棒槌(有人说很威猛)。尤其是变焦环很宽,乍一看很不顺眼。不过使用起来却很方便。我的镜头放在摄影包里时,为了节省空间,一般是将遮光罩反扣在镜头上的。拍摄之前才把它取下来,安装到镜头前面。如果是偶尔拍一两张,就很不愿意改变遮光罩的位置。但尼康经常把变焦环设计到镜头的最前面,靠机身最近的是对焦环,比如我新买的这个24-120就是如此。这种设计的不方便之处在于,拍照时,除非不变焦,否则必须要把遮光罩取下。而这个70-300的变焦环很宽,尽管遮光罩也不短,但即使反扣在镜头上,也能够露出一部分,因此我觉得很方便。 优点:放在全画幅的D3机身上没有暗角。成像锐利,即使是放在APS-C的画幅机身上实际焦距变成450mm时,长焦端依然锐利。另外,该镜头用在D3等全画幅上时,几乎没有任何暗角。 |
|
发表于 2011-06-01 16:47:52 3楼 | |
涨知识!收藏了。![]() |
|
发表于 2011-06-01 19:20:35 4楼 | |
好东西啊,收藏了 | |
发表于 2011-06-01 19:42:34 5楼 | |
关于35 1.8G 的实拍图,可看下我的帖子“今天给俺家的泥坑小五找了个小三 ”,上面有 | |
发表于 2011-06-02 11:35:24 6楼 | |
如果有摄友铁了心只要一个镜头的,并且是钟情一生的那种。强烈建议用16-85,一是在焦段内90%的场景都可以应付了,毕竟用长焦打鸟偷拍,并没有多大意思的。举个例子,08年我买摄像机,当时非要花价钱买松下55倍的光学变焦,当时想大变焦,偷拍多爽呀,结果买回来三年,一次也没偷拍过,所以拍摄都是在五倍变焦以内的,所以要买就买最常用的。二是16-85,在焦段内的成像质量确实好,在光线可以的情况下,成像质量不逊于尼康DX变焦镜皇17-55/2.8,17-55/2.8多贵呀。三是做工好,11组17片,两片ED镜片,三片非球面镜,很实在。 | |
发表于 2011-06-02 15:37:24 7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1-06-02 15:52:29 8楼 | |
引用一篇 很值得一看的文章 知道我下面的公式,自然就知道那个镜头的成像好了,也就不瞎吵了。 (1) ED镜片越多, 色彩 越锐利鲜艳, 非球面镜越多,广角变形越小 (2) ED镜片越多越贵,非球面镜越多越贵 (3) 光圈叶片越多,越贵 (4) 尺寸越大,越贵 (5) 金属料,自然比塑料好 首先,以此来作镜头成像的评价。 (1) 著名的XZP ( 70-200/2.8),5 片ED镜片(最多的), 公认的颜色艳丽,锐利,长焦,不需要非球面镜校正变形, 77mm大眼睛,金属用料,真是没缺点(重,大,D3 上的议论),按我的公式,成像色彩锐利无人能比,没意见吧。买不买,有钱当然买,有货当然买。($1700 US) (2) 80-200/2.8, 3 片ED镜片, ($900), 好多人拿这个和XZP在色彩成像上比,大家明白了吧,还是有差距呀 (3) 24-70/2.8, 3片ED镜片,3片非球面镜,用料十足, 仅次于XZP, 因为加了nano 镀膜(没什么了不起)和较长焦距(畸变更容易控制), 比17-55成像更好,$1700,但是同样的材料,比17-55贵了500美金,有些过了,要等等。 (4) 28-70/2.8, 2片ED镜片,1片非球面镜, 以前的best, 但是用料不足, 无法和17-55 在数码上对抗,退出舞台。 (5) 17-55/2.8, 3片ED镜片,3片非球面镜,用料十足,仅次于XZP,在这个焦段,公认的颜色艳丽,但是饱受争议,都是DX format 惹得祸$1200. (6) 17-35/2.8,2片ED镜片,3片非球面镜,因为焦段比17-55小,因此同样3片非球面镜,对畸变的控制超17-55,但是只有2片ED镜片, 颜色不如17-55 (7) 18-70mm, 3片ED镜片,1片非球面镜, 很多人吃惊它优异的色彩和锐利,3片ED镜片, 和17-55 一样,颜色很好,所以有人觉得和17-55差不多 (可怜的17-55), 但是非球面镜在这么大的焦段少了, 所以在广角有明显的畸变。 $300. 没钱一定要买。颜色如同 17-55, 比17-35 还好, 就是畸变不好。 (8) 18-135,1片ED镜片,2片非球面镜; 只有一片ED, 色彩不如17-55,17-35,很多人说他干涩,没错吧,但是相对来说, 畸变的控制要好($300) (9) 18-55,1片ED镜片,1片非球面镜; 除了ken Rockwell 说它好, 没人说它好。 (10) 18-35, 1片ED镜片, 1片非球面镜; 著名的银广角, 和18-70相比, 在DX format没什么优势,除了77mm以外的大眼睛和相应的畸变控制。 (11) 12-24/4, 2片ED镜片, 3片非球面镜; 才是数码时代的银广角,3片非球面镜来控制畸变。 ($900) (12) 14-24/2.8, 2片ED镜片, 3片非球面镜, 带nano镀膜。才是数码时代的金广角。 $(1600), 偏贵。 (13) 18-200mm, 2片ED镜片, 2片非球面镜; 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自然最好作旅游头了。不能出最好的色彩,也不能出最好的畸变控制。 (14) 24-120mm, 2片ED镜片, 2片非球面镜; 在胶片上和18-200 一样;目前很冷。 我想现在大家对变焦的镜头的评估,有了理论根据了,很多争论可以结束了吧。只要记住镜头的ED数和非球面镜数,性能价钱就很容易评价了。 试试我们的理论, 我们看一个值得推荐的镜头, 16-85 VR, 2片ED镜片, 3片非球面镜, 带VR,构件和17-35, 14-24,12-24 一样,才640$, 所以大家不要奇怪它卓越的光学性能, PHOTOZONE认为和17-55 一个水准,一半的17-55的价钱, 还有VR。 如果大家还没有镜头的话, 可以买这个。一个美国摄影者问我为何16-85这么贵,听我这么一讲,马上就买。 PHOTOZONE也没讲清楚为什么。 |
|
发表于 2011-06-02 20:48:17 9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1-06-02 22:06:20 10楼 | |
![]() |
|
发表于 2011-06-02 23:47:45 11楼 | |
强烈建议斑竹对此贴加精。。。 | |
发表于 2011-06-03 16:06:08 12楼 | |
学习了、 | |
发表于 2011-06-03 17:19:17 13楼 | |
![]() ========================= ![]() |
|
发表于 2011-06-07 18:19:43 14楼 | |
关于牛头和狗头的讨论…… 什么是牛头,什么是狗头,大家或许能有大致的印象。在NIKON家族里,首先要说的, 狗头的牛头一大区别就是ED镜片和非球面(ASPH)镜片的数量。 一般来说,ED镜片越多,镜头的抗色散能力就越强;ASPH越多,镜头的抗畸变能力就越出色。 ED与ASPH的造价均不菲。因此在众多尼克尔镜头中,这两种镜片的数量很有限。 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全新的最便宜的尼克尔镜头大概就是AF-S DX 18-55mm f/3.5-5.6G ED II了, 售价只有区区五六百元,然而它采用了一块ED镜片,因此具有不错的放色散能力, 正是因为这一枚ED的存在,让许多玩家对18-55 EDII津津乐道。 D90的套头,AF-S DX 18-105mm f/3.5-5.6G ED VR,采用1 ED+1 ASPH,也拥有不错的成像。 而典型的大变焦“驴头”,AF-S DX 18-200mm f/3.5-5.6G ED VR II,更是有2 ED+3 ASPH, 和另一只中端好头,AF-S DX 16-85mm f/3.5-5.6G ED VR用料相当。 了解镜头的朋友们知道,尼康一大毒头AF-S 14-24mm f/2.8G ED,也是2 ED+3ASPH, 中焦段镜皇,AF-S 24-70mm f/2.8G ED,更是3 ED+3 ASPH。 耐人寻味的是,“大三元”中的长焦镜头,AF-S 70-200mm f/2.8G ED VR II, 又称“小竹炮二代”,更是丧心病狂的采用了7片ED!于是色散问题几乎无法用肉眼识别出。 ------------------------------------------------------------------------ 尼康近几年新出的牛头上很多都有大大的“N”标志。这是什么呢?尼康的说法是"Nano Crystal Coat", 即“纳米结晶涂层”。官方解释说,这种涂层能够极大地改善镜头抗眩光能力,还能提升镜头锐度。 采用N涂层的镜头基本都是牛头,这是事实,从最便宜的AF-S Micro 60mm f/2.8G ED(¥4000),到AF-S 600mm F4G VR(¥70000+)! ------------------------------------------------------------------------ 从外观上看大部分牛头都有金圈,有金圈的基本都是牛头,往往价格不菲。 而AF 28mm F1.4D,又称“百变妖”;Ai 58mm F1.2 NOCT,又称“夜之镜”,就没有金圈,然而从其价格就可以看出…… 而像AF VR 80-400mm f/4.5-5.6D ED,虽然拥有金圈,但成像质量却不尽人意。 ------------------------------------------------------------------------ 另外,口径大的镜头,77mm及以上的,大部分也很出色。 ------------------------------------------------------------------------ 当你一只手拿着18-55,另一只手拿着17-55,很明显能从做工和外形上区别开。 ------------------------------------------------------------------------ 但是,不要忘记,不管狗头还是牛头,它们毕竟只是个工具,很多出色的照片, 并不见得都是牛头所拍。请记住《纽摄》三原则: 1.照片主题 2.主体突出 3.画面简洁 |
|
发表于 2011-06-08 14:21:43 15楼 | |
有没有副厂高倍率镜头的评测? 带马达和防抖的,像腾龙的18-270mm F/3.5-6.3 Di II VC PZD(B008),适马的18-200mm F3.5-6.3 DC OS HSM | |
发表于 2011-06-11 12:19:27 16楼 | |
教你控制镜头的成像质量 总以为,摄影镜头理应制造得足够好。并且,足够便宜!比如:应当存在一款18—200mm焦距,f1.4恒定光圈并具备防抖及1:1微距功能的镜头,而这样一款镜头还要让大众也消费得起。然而,这之所以无法成为现实,不是因为设计者没有技术,而是因为厂商没有利润。商人们总是这样做:由他们提供给你的产品,一方面要足够好而使你愿意掏钱,另一方面又要不够好而让你继续掏钱。 在大多数情况下,摄影人之所以开始“发烧”,花销大量的金钱去“烧”器材,以至于最终修炼到“骨灰”级,也不过是中了商人的那一个“计谋”罢了。 在我写作这一堆文字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爱好摄影的大脑在竭尽全力地为如何找到更合适的借口和更多的金钱去升级器材而冥思苦索。但由于财力方面的限制,这当中的大多数脑袋最终会因为无奈而苦恼并死掉数量可观的脑细胞。 还是不要做这种无谓的事情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怎样让我们手中的廉价镜头通过神奇的光线而得到清晰、美妙的图像。 第一,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知道了这些,对于开始所提到的“一般经验”,我们就不必总是在意了。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当然,每一支镜头的最佳光圈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去测试出自己镜头的最佳光圈值。 第二,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预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照相机仍然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利润!(我的数码单反机身花了6000元买来,不还是没有吗?!)这个时候,就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长焦镜头,因为根据几何当中的相似比,长焦镜头会放大相机的震动,使模糊程度加重。 高档次的长焦镜头往往一是较重,二是配备有专门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击时使用较重的敏感字眼,注意内容反而更稳,更容易射准一样,重力缓冲了震动。并且据我的经验,无论是手持拍摄还是使用三脚架,情况都是这样的。而后者让我们在使用三脚架时,整个照相机能够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当然也就减小了震动幅度。可是在于普通的廉价镜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镜身轻而不坚固,虽然长却又没有专门的支架。拍摄时,相机完全是靠机身和三脚架的云台相连。光是看起来就极不平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 不过不必沮丧,我现在就告诉大家,用这样的镜头也能拍出清晰的图片!方法就是:加PL滤镜、加ND滤镜、收缩光圈、调低感光度(ISO)……总之,尽量降低快门速度,而不是“一般经验”当中的提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尽可能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反光板的震动只在抬起和放下是产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门就已经关闭了。可见,只有反光板抬起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影像模糊。现在我们假设这种能够导致影像模糊的震动会持续1/3秒,那么如果整个曝光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不足1/3秒,我们便可以认为照片完全是在相机的震动当中生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但如果曝光时间为3秒,那样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好的影像”便可以覆盖“坏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显的提升了。 当然,如果摄影光线强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着怎样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第三,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得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清楚,好像有一层薄雾蒙在上面。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尽量多的挡住天空,并向书本移动,最后让手掌挨着书的上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一层“薄雾”越来越淡,字也变得越来越清楚。眼睛是这样,镜头也是这样。而镜头上的遮光罩就起着刚才手掌的作用。 可是,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够长,这里有三个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挡范围要照顾变焦镜头的较广一端;二,做太长了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都不方便;三,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这个时候,单反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用手、帽子、笔记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画面之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细的观察效果,以便控制、调整遮挡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们认为所见的景物都处于最合适拍摄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门。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之类的“慢摄影”中,这种方法是相当实用的。 第四,适当地改变摄距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善于使用变焦镜头的不同焦段来拍摄照片,也就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变焦镜头各焦段的成像质量有差别。一般来说(特别是专为数码相机而设计的镜头),在使用较短焦距拍摄时,成像较好。主要表现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饱和。而在使用普通廉价镜头的长焦端时,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们常常说到的“肉”。所以说,我们宁愿多用“脚动变焦”,尽可能地使用镜头的最佳焦段以获得更优质的影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现在镜头上越来越夸张的“大变焦”。 另一方面,因为廉价镜头大都不具备大光圈,若是需要虚化背景(包括虚化前景),不免为难。这也是众多影友不惜花费重金添置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要想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圈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要知道,虚化背景就是要让景深变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摄距这三个因素相关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摄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摄距控制好,一样可以得到另人满意的背景虚化效果。 在拍摄微距照片时,我使用18—70mm镜头的70mm端,全开光圈为f4.5,并使用镜头的最短摄距0.38m;而在拍摄人像时,我使用70—300mm镜头的150mm以上焦段,只要摄距不是太远,即使把光圈收到f8,背景也依然能“糊成一片”。 一方面要求“短”,一方面又要求“长”,可能不免让人糊涂。不过,只要善于分析、比较,明确主要意图,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理解镜头,漂亮的照片自然会找上门来。 玩了一年相机,技巧仍是稚嫩得很。一时再也想不起什么,那就先说到这里吧。在拟题目的时候,本来打算用“提升”这个词。可转念一想,镜头买回来,有怎样的成像质量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若是改变不了,“提升”又从何说起呢?所以还是说“控制”好。也就是说,我的意思是想和大家一起去重新认识自己已经拥有的镜头。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镜头的最佳状态存在于何处。而且不仅仅是这样,作为摄影人,镜头就是眼睛的延伸。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镜头同化。让镜头成为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像使用自己的眼睛一样使用镜头。当然,这是不容易达到的,它一定是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从认识镜头,学着控制它的秉性开始一步一步地做吧。镜头的生产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无论是哪一只镜头也会有它的可爱之处。只要我们能够去探索,就一定有收获。所以,让我们爱上自己的镜头,就像当初爱上摄影一样。从一个新的起点,用一种新的思维,开始新的摄影。 |
|
发表于 2011-06-11 12:46:57 17楼 | |
![]() |
|
发表于 2011-07-07 15:19:03 18楼 | |
广角端,非球面镜很重要,长焦端,ED很重要 | |
发表于 2011-07-07 16:05:56 19楼 | |
学习了!!! | |
发表于 2011-07-09 11:10:08 20楼 | |
看了好友们的帖子,我豁然开朗。其实dx相机只要16-85镜头拍拍人文、散景。拍人像和微距再配一个105f2.8微距镜头即可!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