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22-09-09 12:42:18 楼主 | |
四川美术 2001年9月10日(总第33期) 写在张采芹先生百年诞辰之前 周鸣天 人民日报1981年6月25日,刊登了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北京大学为马寅初先生举行了65周年和百岁寿辰庆祝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北京市长焦若愚、教育部长蒋南翔、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等参加主持了大会·····。 主席台右侧张贴着教育部的贺卡、左侧有人大许德衍副委员长的贺信和著名画家张采芹先生的《松鹤遐龄》画轴。 张采芹(1901——1984)四川江津人,少时善绘,1925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回四川后历任;成都高师、成都师大、四川大学、四川美专、南虹艺专等大专院校艺术系教授。并持教于石室中学、树德等中等学校。曾创办四川女子美术学校、任教务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画家、教育活动家。建国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四川分会理事、四川文史馆研究员、成都画院、四川诗书画院顾问画师、成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教书育人长达半个世纪。可谓桃李遍天下。 张采芹先生在抗战时期曾组织创建四川美术协会,并长期担任主要负责工作,他积极宣传支持抗日战争。热情帮助来川来蓉的艺术家,解决了不少的困难;如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刘开渠、赵少昂、齐白石等画家,并以此结下深厚的友情。 张采芹先生人品高尚,成都解放时,向国家移交了包括陈老莲画册(当时军管会即刻送交北京毛主席处),张大千、徐悲鸿等真迹在内的232件珍贵文物字画,现大洋100多元、家具286件、房舍十余间、学术资料等价值上千万的财物。 张采芹先生一生追求进步,热爱艺术,擅长画花卉翎毛,尤善画墨竹,融汇中西画技、开宗立派自成一格。素有“张花鸟”、“张竹子”之称;有“蜀中三张”(张善子、张大千、张采芹)之誉。在传播和发展中国画艺术,对外文化艺术个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个人情况录入《四川省志·人物志》、《中国美术名人大辞典》等。 四川省美协成都画院承办 因四川省美协和成都画院决定今年底举办一些张采芹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为收集先生二、三四十年代艺术活动情况及画幅作品,笔者也走访了徐悲鸿大师的入门弟子——现年86岁,硕果仅存的著名画家屠古虹先生。屠老精神矍铄,先是让我观看先生正在创作中的巨幅长卷《万里长江卷》(从宜宾到武汉段),并详叙其创作意图及手法,使我先睹为快、受益匪浅。接着侃大山聊起五十年代初,在屠老家中看他绘画的情形。 之前笔者遇到过这样两件事:工科毕业的工程师向笔者追问,是否有徐刘(指刘海粟先生)相争之事。答:不宜妄论。继又道:我知道,徐悲鸿是延安鲁艺毕业的,因追求进步,思想左派,以致解放后能当上中央美院的院长。笔者急得连呼,错、错、错······心中顿感怆然。记得有篇报道:某些国家将本国的著名艺术家当作民族英雄一样来崇拜,如数家珍一般讲出他们的经历和历史背景。另一件事是前不久为收集张采芹先生二、三四十年间的情况和资料,笔者也走访了×××单位,一位年轻的“主管”文史的官员热情的接待了我,当笔者的话且尚未言明,就急急打断道:张采芹早期作品嘛,就是五、六十年代的嘛(意即文×革前)。笔者哑然,片刻,转身逃去,生怕他再讲出诸如;我知道嘛张采芹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嘛之类的话来。这也难为他了,常识多了无益,金钱时代嘛······。 瞬间,笔者又想起前两日走访“四川省博物馆副馆长,魏学锋先生;简叙原由,稍歇片刻,转身拿出一本刊物,顷刻翻开一页道:您看,这一幅张先生的“玉兰图”当属早期作品,年代是乙亥年,题跋、落款、字迹与现在作品都不同。我一看,果然,绘画风格当属前期作品,算来应是1935年之作,现收藏于四川什邡文物局。笔者心中自是释然,由此联想我国之教育、少年宫什么的,少小练琴习画,长成不可能都是艺术家,但都应该是有一定艺术品味的什么家、什么师哦。
张采芹和徐悲鸿 张采芹先生与徐悲鸿先生神交于二十年代的上海,相识于抗战期间,由相识而相知;徐先生与傅抱石先生入川,为筹措经费、交流和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曾多次举办画展(举办画展是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并受到一些不同画派人氏和地痞的捣乱,张采芹先生联合同道,力排非议、清除障碍,得以成功举办了一次次画展,并为此也得罪了一些人,至今尚有微词。 屠老高兴之余,又讲起一桩往事:有一次徐先生举办画展,丢了一幅画轴,这可急煞了美协负责人张采芹先生,张放出话去,恳请归还,并许酬重金。第二天有人送来一张条子,上书“昨日牵去徐悲鸿的马一匹,请拿五担米来换,××××时间,××××地点。”见到来函,张先生不顾个人安危、辛劳,只身前往,如约交换。临了,“盗马贼”又临时提价,将五担米提高到十担米(当时、一般教师的工资为月8斗米)!为使展览圆满成功,张先生不吝钱财,如数交付,这才换回画幅,交还徐先生。 抗战时期四川美术协会地址及展厅,之所以选在成都祠堂街,一是因为比邻成都人民公园交通方便人气盛;二来是张采芹先生在美术创作、教学之余赖以生活的聚兴诚银行成都办事处就在祠堂街(银行有固定收入),便于管理。如此一来,这里就成为艺术家们以画会友、以书会友、以文会友的绝佳地方了,在这里徐先生还主动为张采芹先生画了一生中仅有的一幅“全身素描画像”(这是当时最高要人所梦求的事),上书,癸未(Gui Wei)中秋为采芹道长艁象,悲鸿(印章)时将有成都之展。 后又由有四川五老七贤之誉的名家刘豫波先生书题:“春在先生鬚与眉,何须借镜反观之,张南作画称神妙,更画张南老画师,刘咸荣拜题(印章)。 曾为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的学者、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又赋诗书题:“登楼共诩丹青手,入市还夸货殖身,雅俗从容资坐镇,不妨长作锦城人,癸未中秋 无量敬题。 清末举人,曾任四川通志副总纂的路朝銮先生题有:“曲江风度是耶非,颊上添毫悟化机,画史要留真面目,蜀西黄赵好传衣。昔年曾睹冬心像,神采鬚眉宛逼真,试傍寒梅明月底,举桮(杯)对影写三人”。戊子嘉平既望 路朝銮题(印章) 四川著名才女黄稚荃先生书写了:“锦官廿载客,心与迹同清,未必徐熙手,真传张简情,紫朱严好恶,肝胆照分明,徐事艺林里,群推亦法精。”稚荃拜题(印章)。 后由陈配德先生作了叙题。此画幅于1962年廖静雯先生来函告之;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尚无全身素描人像,望能让与。接函后,张采芹先生即刻割爱赠与了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如此天作之合、画苑旷世绝唱的珍贵画幅,现今乃能珍藏于“徐悲鸿纪念馆”,以供人民大众鉴赏。 同时赠与的还有一幅徐先生为张采芹先生画的《牧牛图》。徐悲鸿先生还为张采芹先生书录了孟子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条幅以共勉。期间,徐先生同张采芹等老先生还合作了《蕉雏图》。 1983年10月29日张采芹先生在“四川日报”是著文,缅怀铮友去世三十周年,其文情深意切。张先生与徐先生殊途同归,走了一条锐意拓展中国画、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的道路。 评分:+Z金豆 5 已有 1人参与评分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22-09-10 09:02:43 1楼 | |
支持, 欣赏摄友作品,祝摄影 快乐安康! | |
个性签名:胡建国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