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15-07-29 17:51:34 楼主 | |
游墨染 把此贴设为精华,精彩的人文纪实佳作。。。
从找到拉祜族村落,听到李燕军和他的族人坐在村门口,唱着拉祜族《实在舍不得》之歌,他们一直处在被拍摄之中。因为蹭拍,且能喧宾夺主,先去村落转悠,看到那么舒适的木造两层拉祜族民宅,楼下身着鲜艳服饰的MM正在横萧吹凑,那份悠然自在,和二十多年前我在哀牢苦聪寨子所见,天差地远。 有网友看了我的《哀牢深处的汉子》、《宝贝疙瘩传家宝》,认为博文民族文化元素太乱,什么都有芸芸。当真的是图文不对位,风马牛不相及,所言及不是。只为身虽在此,魂却在彼。大脑进入某种意识流状态中,思绪不免混沌、模糊起来,心猿意地马神到某些场景里去了。在写民族村这篇文字时,抑制不住初始那份迷乱的情绪,一定要把当时在山里所见所闻写出来,才得以释怀。 当时,很多人对拉祜族、苦聪人也是稀里糊涂,搞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文字记载的哀牢山里人,只说自己是苦聪人,不知道祖先来自何方?后来的民族学专家,把苦聪人土语跟拉祜族作一番比较,认为他们发音、用词较为接近,才把苦聪人归入拉祜族。 远古时的拉祜族,有叫“史宗”“野古宗”“倮黑”“磨察”“木察”“木舍”等的,其中就有“苦聪”。拉祜族先人,原先生活在青海、甘肃、四川交界一带,属于古羌人,靠游猎生存。随着内外交困迭起,一部分族人逐渐南迁,(也有北迁至黄河流域成为西夏国人的),到战国时期基本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分布于澜沧江西东两岸,贡纳于傣族、彝族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盟主。贡纳太重时,拉祜族常常起事抵抗,奉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拉祜族先人,甚至跑到泰国、缅甸。所以,四十多万人的拉祜族,除了跑出去的外,主要还是聚居在澜沧江两岸临沧、版纳一带。 一九五三年,澜沧成立拉祜族自治县,根据族人自己的意愿,把众多叫法的族人统一定为“拉祜族”。“拉”是“虎”,“祜”即为“烤香”的之意。一个把老虎烧烤得香喷喷来吃的民族,一直把自己视为打虎的民族,其彪悍、粗狂了得,不可忽视。 绕山绕水,连篇累牍地诉说了半天哀牢苦聪山寨子的情形,好不容易整懂拉祜族之余苦聪人来龙去脉,回到眼前,记得今天是昆明大野摄影工作室拍摄云南民族村拉祜族李燕军和他的木瓢雕刻艺术。 趁他们拍摄得紧,独自一人摸到李燕军蛰居的木楞房窥探一番。一楼是民俗饰物展示厅兼外廊小厨房,那些他们自己做的怪模怪样小人、葫芦娃等,专门对游客销售。二楼一般不对外,是主人作品收藏室,也是主人多年心血聚集的宝地,挂着有“双瓢组合面具”“尤物”“三瓢组合吉祥物”“用木珠做长辫的女孩”……。据传,木瓢雕刻最初起源,便和鬼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因为拉祜族信奉世间万物有灵,家里挂有鬼脸的木瓢,可以驱邪避鬼。而挂着一枚葫芦娃,则是吉祥的象征。当然,你也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去给每件作品赋予想当然的涵义。 通过右侧一扇木门外,豁然敞亮,是一处伸出的露天阳台,被一颗绿得欲滴的树荫覆盖着,可是,巴掌大的露台上面,缀满大大小小葫芦,葫芦架下胡乱放着木条板凳,居中一张老掉牙木板桌,桌上几只发黑茶罐。露台边有画架,是主人作画之用,都市里的隐居之所,没有非凡手艺,天时地利人和之功,谁能住到这里,而且,一住八、九年,让人艳羡的同时,只差嫉妒恨矣。(图文)
评分:+Z金豆 25 已有 5人参与评分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15-07-29 19:58:28 1楼 | |
清晰、细腻、生动的拍摄,欣赏、学习师友佳作。 |
|
发表于 2015-07-29 21:14:48 2楼 | |
精彩纪实抓拍、生动自然,欣赏、学习好友佳作!祝摄影快乐! | |
发表于 2015-07-30 10:08:02 3楼 | |
精彩的人文纪实,分享好友精美佳作! | |
发表于 2015-07-30 20:20:12 4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5-08-02 19:39:00 5楼 | |
精彩真实生动的民族村纪实拍摄。支持好友的佳作!祝好友及家人夏安!身体安康!万事顺遂! | |
发表于 2015-08-03 15:53:20 6楼 | |
拍摄十分漂亮,学习好友佳作!!!!!!! | |
发表于 2015-08-06 10:19:06 7楼 | |
画面生动、细节丰富、意蕴深厚、图文俱佳!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