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15-07-21 14:48:15 楼主 | |
游墨染 把此贴设为精华,精彩的人文纪实佳作。。。
没想到,走近云南民族村拉祜族民居房,和二十几年前所见苦聪人寨子有着天壤之别,惊异于此间变化,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那年,和两位同事一起到哀牢山深处拜访“不得茶喝头会疼”的苦聪人,他们刚办起一个茶叶手工作坊,以期把赖以为计的茶叶推而广之,来改善自家的活路。 那次,从玉溪出发,经过一天车程颠簸,在新平哀牢山中段翻越到南面,又在山里盘旋很久,才在位于大山包上的平掌乡住下。黄昏,几个人跑到前面不远的山头拍夕阳,看着彩霞映红的天边,那是明天要去的最偏僻苦聪人聚居的库独木村。目测可望,开车小半天抵达,山体之大不容小觑。 五十年代,政府工作队进山发现深山老林树叶遮体,过着刀耕火种、游山狩猎的族群,当时把他们界定为苦聪人。直到六十年代,在政府耐心说服下,他们逐渐走出山林定居定耕,因语言跟拉祜族接近,于八十年代中期归入拉祜族。 那晚,平掌乡睡到半夜,听到外面噼里啪啦下起大雨,隐约担忧起来。一早起来,雨还在不断倾泄,满眼云雾缭绕。大山里,泥石流、塌方,常事,有些出师不利的闷燥。 “这种雨不算什么,可以上路。”司机,是位年轻时老在这片山里开车拉木材的老驾驶员,他一脸轻松的神情起到了安定作用。 车子在崎岖的土路上趔趔趄趄行驶,让人揪心不得。眼睛死死盯着路面,提醒师傅“慢点,慢点!”,紧张、窒息得透不过气来。好不容易到达库独木村,坐车人像散了架,比开车人还累,简直就是心累。这时,雨也打住,当地人以为是贵客到,连老天都开了眼啦。 虽晴,天依旧阴,这倒和寨子里破旧、黑乎乎,七扭八歪趴在地上的闪片房倒也相吻合。闪片房,是那种把木头劈成片片当瓦用的低矮木头小房子。走在寨子里,满身泥巴的猪,什么鸡、鸭、狗狗,像村民般自由自在摇摆着,磨蹭着,奔跑着,行人还得给它们让道,不然就得惹泥上身。 有身着蓝色面襟衣、黑包头老妇背着湿漉漉柴禾从面前走过,村上人说那就是苦聪老年人服饰。我刚想起什么,村干部善解人意地接着道:“年轻人基本上不穿民族衣服。以前的苦聪人,从来就没有自己的服饰,他们拿猎物跟其他民族换吃的穿的。刚才看到老人穿着的黑包头,其实跟哈尼族服饰有些类似,只不过苦聪老人喜欢,把它当自己的民族服饰来穿。” 好不容易走到村公所,一个大块头、憨憨的村民,手里拎着只老母鸡,乐颠颠跑到水池边,手举牛刀,正准备待客的晚餐。 初来乍到,天阴得厉害,要拍摄是不可能的。晚饭前,只能走访村民,听村干部介绍。随意到寨子里逛逛,进入一处有点模样,陈旧老瓦房住家,算是寨子里有些殷实家庭。村干部把客人往他家领,恐怕在村寨子里也是说得上话、有脸面的人家。 这是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村落。虽说是苦聪人寨子,实际半数上还是汉族。当然,这里的汉族,少说也有一二百年历史,是清朝年间外地躲债或逃避仇家追杀来的。老宅门头上一块康熙年间字迹模糊的老扁,让他们子孙记得自己的祖先是汉族,曾经是外面的财主。这么多年和当地土著民生活在一起,已经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虽然后来有苦聪人介入,和他们融为一处过了几十年,并不影响他们在寨子里老住户的姿态。 现在,他们的子孙和当地人毫无二致,同样漆黑的皮肤,精瘦的身板,只是没有土著人那种深眼窝,尖鼻梁,混血儿般的相貌造型,但却透着山里人共有的质朴与热情。讲起老祖宗那些事,比起寡言,怕羞,腼腆的苦聪人,更多了几份自豪、机警、能干。(待发)
评分:+Z金豆 10 已有 2人参与评分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15-07-21 14:55:02 1楼 | |
非常精彩漂亮!欣赏学习精品佳作! | |
发表于 2015-07-22 21:00:49 2楼 | |
自然,生动 | |
发表于 2015-07-23 09:21:45 3楼 | |
精彩的人文纪实佳作,感谢好友精彩分享! | |
发表于 2015-07-25 05:39:53 4楼 | |
图文并茂非常精彩,支持好友的佳作!祝好友及家人夏安!身体安康!万事顺遂! | |
发表于 2015-08-03 15:55:21 5楼 | |
拍摄十分漂亮,学习好友佳作!!!!!! | |
发表于 2015-08-03 16:35:22 6楼 | |
不错不错。。。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