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24-05-27 00:19:34 楼主 | |
Intel于年初推出14代桌机板Non-K系列,主要定位在中低阶市场。 快速分析一下LGA 1700脚位支持12~14代这3个系列的差异: 12代最高频率约为5.2~5.5G,首次于桌机上导入混合核心架构与Intel 7制程,也就是10nm SuperFIN。 14代为Raptor Lake Refresh版本,简单说就是沿用13代系列,最大不同则是同级型号的最高频率提升200MHz,对于采用正统13代架构则为14600以上,跟13600K相比有往下降一阶,但这部分对多数消费者来说影响不大。 本篇主角为Intel 14代中阶平台,主板采用BIOSTAR所推出的B760MZ-E PRO,尺寸为Micro ATX,属于产品线中Standard系列,支持DDR5。 定位为B760芯片组入门级主板,仅有简易散热片,没有M.2专属散热片,市场上常见的入门主板,优势在于价格可以再降低一点,规格对于预算有限的人来说也还算堪用。
B760MZ-E PRO左下: 1 x PCIe 4.0 x16(x16 mode)、1 x PCIe 3.0 x16(x4 mode) 、1 x PCIe 3.0 x16(x4 mode); 2 x M.2 PCIe 4.0 x4 (快拆扣具设计)、1 x M.2 (E Key)支持WiFi 6 & 6E无线网卡,无内建网卡。 音效采用Realtek ALC897芯片,有线网络则为Realtek RTL8125B芯片。
B760MZ-E PRO右下: 4 x SATA III, 内建简易除错灯号提升便利性。
B760MZ-E PRO右上: 4 x DIMM DDR5,支援4800与5000~6000+(OC),前置1 x USB-C 3.2 10Gbps、1 x USB 3.2 5Gbps。 1组12V RGB LED Header与2组5V ARGB LED Header。
B760MZ-E PRO左上: Intel LGA1700脚位,采用共10相供电设计搭载散热片。 入门级主板依规格、用料、散热模块不同,较适合搭配Core i5以下的CPU为主。
IO配置: 左起1 x VGA / 1 x DVI / 1 x DisplayPort / 1 x HDMI / 1 x PS/2(Keyboard / Mouse) / 2 x USB 2.0 / 3 x USB 3.2 (Gen2) / 1 x LAN / 3 x Audio Jack。 IO位置配置建议重新规划,将USB位置适当分流,让需要多款USB装置安装环境下不受干扰。
计算机市场开始流行白色零组件已有一段时间,举凡主板、显示适配器、内存、机壳、键盘、电源供应器都有,大概是这几年继电竞系列后另一种新趋势。 20%负载以下开启零转速模式,关机后降温模式让风扇持续运转60秒,兼顾散热与静音的平衡。
InWin P Series具备5V和3.3V DC-DC设计,提供稳定电压输出;通过80 PLUS金牌认证让转换效率高达90%;采用100%全日系高可靠度105°C电解电容。 实际使用时有不错的稳定性,大瓦数也能预留未来的升级空间。
机壳同样采用InWin今年初推出的新型号F5,颜色有黑与白两种,照片中为白色款。 显示适配器支持横竖两种方式安装,最高长度410-435mm;CPU散热器高度支持180mm,两边侧板使用免工具仅用手指即可拆便利设计。 同时也支持ASUS BTF 和MSI ATX 的背插式主板。
前面板为标榜自由替换风格的设计,并搭配大范围散热网板;右侧、顶部皆有散热孔。
上方IO面板搭载1 x USB 3.2 Gen 2×2 Type-C 、2 x USB 3.2 Gen 1、1 x HD Audio Combo,旁边为白色电源按钮。
内建3颗AN140P静压风扇,最高可扩充至9颗散热风扇,强调多重散热宇宙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 上方左侧宽广的电源方案空间 、下方黑色防尘滤网,中央线材为黑色,若能白化会更有整体性。
测试平台 CPU: Intel Core i5-14500 MB: BIOSTAR B760MZ-E PRO DRAM: TeamGroup DDR5 6000 16GX2 VGA: Intel Arc A750 Limited Edition 8GB SSD: ZADAK TWSG4S 512GB POWER: InWin P85 White Edition Cooler: Intel Laminar RM1 OS: Windows 11 23H2 * 效能分数表现会因使用情境、配置及其他因素而异,仅供参考。 CPU使用Intel Core i5-14500,由开头说明可了解是沿用12代架构,采用混合核心架构,由6 P-cores+8 E-cores组成,实体为14核心,其中P-core支持HT技术,简称14核20线程。 基础频率P-core 2.6G、E-core 1.9G,Max Turbo最高分别达5G与3.7G, Intel Smart Cache 24MB、Total L2 11.5MB、PL1=65W、PL2=154W。
以14500默认值搭配DDR5 6000做测试,后方括号对比先前测试过7600X默认值搭载360一体式水冷与DDR5 6000。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8589 (14261) pts; CPU (Single Core) => 1816 (1943) pts
Geekbench 6: Single-Core Score => 2633 (2882); Multi-Core Score => 15404 (13422)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1m 20s (1m 41s); x264 FHD Benchmark => 89.9 (72.4)
CrossMark: 14500总体得分2184 / 生产率2014 / 创造性2369 / 反应能力 2182; 7600X总体得分2067 / 生产率1963 / 创造性2292 / 反应能力 1771
PCMARK 10 => 7106 (8026)
14500 P-Core单核最高可达5GHz,而7600X最高可达5.3G,若以同频率来看效能互有高下,也就是AMD 7000系列IPC表现约等同于12代P-Core效能。 以上单核测试7600X较占有优势,全核多任务效能则是14500较有优势,主要在于两款CPU最高单核频率不同与核心数多寡而定。 DRAM频率与带宽效能: DDR5 6000 开启XMP CL38 38-38-78 2T 1.300V, AIDA64 Memory Read – 84230 MB/s、Write – 77609 MB/s。
BIOS开启进阶选项提升Latency与带宽, AIDA64 Memory Read – 93696 MB/s、Write – 85407 MB/s。
目前Intel在内存带宽表现会比AMD较佳,虽然AM5平台先前优化过可提升频率到DDR5 8000,但带宽增幅没有预料中的高,且极限频率还是较为落后。 测试中BIOS开启Enhanced Memory Latency选项,搭配XMP默认参数与电压,在运行少数测试项目时无法通过,这点就需要使用者多花些时间做参数微调或提高电压再试试。
3D效能测试采用Intel Arc A750 8GB公版卡, Intel公版在设计有别于市场上许多显卡品牌的设计,让外观具有Intel自家特色。 3DMARK Time Spy score => 13062
3DMARK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1080p=> XeSS mode Performance XeSS off 28.12FPS、XeSS on 69.48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147.1%。
Intel XeSS技术标榜可实现高效能或高真度视觉的效果,类似nVIDIA DLSS或AMD FSR,透过硬件加速与AI演算化技术用以提升效能与更高画质的视觉效果。 提供Ultra Quality、Quality、Balanced、Performance等4种设定模式,看过有无开启的对比照片,可让3D贴图更为细致,同时效能再提升,增加游戏顺畅度。
Cyberpunk 2077 电驭叛客2077,画质设定Ultra – XeSS开启Performance 1440p=> Average FPS 78.70
Call of Duty 决胜时刻:现代战争II 2022 – XeSS开启效能 1440p=> 平均帧数 85
以上A750安装5382版本驱动做测试,从去年开始Intel在Arc驱动程序做更新优化,每月都有提供驱动更新,对于多款游戏有显著的效能提升。 此外专属软件与稳定度也有明显进步,不过对于VRAM使用率偏高还有优化空间。
最后测试部分是将上述平台装入InWin F5机壳中,因为是尺寸比较小的平台,安装过程算是相当顺利,打开侧版的内部一览。
烧机温度与耗电量表现,室温约27度盖起侧板进行烧机测试: 14500默认值搭载风冷Intel Laminar RM1散热器。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时: AIDA 64显示CPU电压约1.232V;CPUID HWMonitor显示CPU功率115.21W。 P-core约92~100度,频率约4~4.3GHz;E-core约83~88度,频率约3.2~3.4GHz。
左思右想还是花了些时间,将B760 ATX主板、白色240一体式水冷与GIGABYTE 4070 Ti SUPER都拿出来安装。
更换完成后进行烧机测试,14500默认值搭载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ML240 Illusion一体式水冷。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时: AIDA 64显示CPU电压约1.282V;CPUID HWMonitor显示CPU功率105.9W。 P-core约64~81度,频率约4589MHz;E-core约64~66度,频率约3691MHz。 对比先前7600X默认电压搭载360一体式水冷,AIDA64烧机时CPU电压1.353V,功率108.5W,全速时约93度,最高约95度。
14500换上240一体式水冷,散热能力约等同于双塔空冷散热器,不免好奇对比Intel Laminar RM1和7600X搭载360一体式水冷相比如何? CPUZ:单线线程 => 14500 786.4(240水冷)、762.2(RM1)、7600X 742.7(360水冷); 多任务线程 => 14500 8815.6(240水冷)、8781.5(RM1)、7600X 5795.2(360水冷);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4500 21011(240水冷)、18589(RM1)、7600X 14261(360水冷) pts; CPU (Single Core) => 14500 1867(240水冷)、1816(RM1)、7600X 1943(360水冷) pts
以上对比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在高负载较长时间烧机环境改用240一体式水冷,P-Core频率提升到4.6G,E-Core也同样有提升,温度明显也降低许多,居然连功耗也能降低,感觉好像换了更高阶的散热器让考试都一百分了..XD 上面14500跟7600X相比,虽然用了较低一阶的240水冷,不过温度跟效能表现都较佳,估计14500在一般使用环境若用质量不错的单塔散热器就能有很不错的表现,此外14500在CPUZ单线程效能超越7950X让人有点惊讶。 随着Intel与AMD这几年将核心数与频率越拉越高,也伴随着温度与功耗的提升,一般使用环境虽然不会像烧机程序那样高负载,但还是建议搭配相对应的空水冷散热器,除了让CPU拥有更好的效能与稳定度,温度表现也能看起来相对舒适。
效能与数据表格: 去年已经分享过13500完整效能,市场上价位差不多的7600X评测也曾分享过两次。
回到14500身上,优势在于P-Core效能等同12代水平,也与7600X互有高低,多任务则是要看软件需求跟支持度,理论上总核心数达14核心多任务会较佳许多。 DRAM有DDR4选择与带宽较高也是Intel平台优势,虽然AM5平台后续将DRAM带宽优化提高,但还是略低一些。 未来支持度这部分当然是AM5比较吃香,毕竟Intel 1700脚位仅推出到14代,未来将推出下一代新脚位。 最后主机配置还是要看每个人的预算、喜好、使用软件或环境而定,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平台或零组件。 以上是windwithme先前就想分享的Intel中阶定位较高CP值的Core i5-14500效能、Arc A750新版驱动表现与感想、InWin推出外型简约搭配散热出色的F5白色机壳,将手边硬件组装起来放入机壳来完成这篇测试,提供给有兴趣的网友做为参考,接着是即将到来的Computex 2024新品分享,敬请期待? |
|
楼主热贴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24-05-27 12:03:55 1楼 | |
这机箱装360水冷好看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