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25-04-08 22:47:15 楼主 | |
竹椅上的地理志 拣了张泛着包浆的竹椅坐下,发现扶手上用红漆写着"丙排12号"。邻座戴圆框眼镜的老者说,这些编号暗藏玄机:靠紫薇阁的甲排是退休教师的据点,临湖的戊排总聚着象棋高手,而我这把丙排12号,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是流沙河先生常坐的位置。竹椅吱呀作响间,竟似坐进了某页泛黄的成都地方志。 盖碗里的时辰 "三件套"上桌时,天青色的瓷盖正扣着初升的朝阳。掀盖轻刮两下茶汤,蒙顶黄芽在碗中舒展如孔雀开屏。茶博士老周告诉我,老茶客都懂得看茶沫读时辰:晨茶沫子如鱼眼,午茶沫似蟹眼,到了傍晚,那层浮沫就该像蜻蜓翅膀般透亮了。 龙门阵交响诗 日头渐高,茶社渐渐变成声音的琥珀。右边两位太婆在讨论青羊宫腊梅的长势,左边三个大叔正为八十年代某场川剧变脸的技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最妙是身后突然响起的掏耳铜铃,叮叮当当混着采耳师傅的川普吆喝,竟与树梢画眉的啼叫合成奇妙的市井交响。 茶烟中的众生相 穿堂而过的风里裹着各色故事:摇蒲扇的大爷从帆布包里掏出本《成都街巷志》,穿汉服的姑娘在石桌上铺开茶席插花,戴安全帽的工人仰头饮尽最后一滴茶根。穿藏青制服的管理员挨桌收茶钱,腰间铁盒叮当响着,像旧时茶馆的"鸣堂"遗韵。 晌午离座时,发现竹椅腿已在地上磨出浅浅的凹痕。这凹痕里积着无数个这样的清晨——茶烟升腾处,浮动着半部鲜活的蓉城记忆。鹤鸣茶社的妙处,正在于它既是茶寮,又是戏台,更是成都人用百年光阴慢慢养成的露天会客厅。 |
|
楼主热贴
个性签名:无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