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致冷模块原理与应用
半导体致冷器, 也叫热电致冷器或温差致冷器, 它采用了帕尔贴效应。所谓珀尔帖效应就是指 陶瓷在发生冲击时,因表面侧与中心部的温度差而产生热移动的热电效果。
国内80 年代末期,在医疗领域就有应用。约2000年进入家庭,应用较早的是饮水机制冷系统。2002年市场开始见到此产品零售(仅指我所在地区)。
一、原理
1、珀尔帖效应
1934年珀尔帖(Peltier)发现,当电流通过两种金属接头处时,除产生与电流方向无关的焦耳热外,还在接头处吸热或放热,这种现象称为珀尔帖效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珀尔帖热。珀尔帖效应是可逆的,当电流反向时,吸热或放热的接头也随之改变。实验发现,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I成正比,且与接头处的温度有关。如图3-3所示。
2、实物图
由许多N型和P型半导体之颗粒互相排列而成,而N P之间以一般的导体相连接而成一完整线路,通常是铜、铝或其他金属导体,最後由两片陶瓷片像夹心饼乾一样夹起来,陶瓷片绝缘且导热良好。电源线两端通入直流电以后,制冷模块两端一端制冷,另一端发热。改变电源极性,冷热端面互相交换,电流在这里只是一个热传递工具。(下图为实物图)。


半导体制冷材料,不仅需要N型和P型半导体特性,还要根据掺入的杂质改变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率,导电率和导热率使这种特殊半导体能满足制冷的材料。目前国内常用材料是以碲化铋为基体的三元固溶体合金,其中P型是Bi2Te3—Sb2Te3,N型是Bi2Te3—Bi2Se3。
二、应用
1、主要性能与参数
型号 电流(A) 电压(V) 外型尺寸(mm) 最大温差(℃) 最大致冷(W) 重量(g) 单价
TEC1-12708 8 12 50×50×4.5 >65 68(59大卡/h) 41.5 80元
TEC1-12705 5 12 40×40×4.2 >65 39(34大卡/h) 23.5 45元
TEC1-12703 3 12 40×40×5 >65 25(22大卡/h) 25.0 45元
TEC1-07105 5 6 30×30×4.2 >65 22(19大卡/h) 12.5 35元
TEC1-07103 3 6 30×30×5 >65 14(12大卡/h) 14.0 35元
TEC1-03105 5 3 20×20×4.2 >65 9 (8大卡/h) 5.5 30元
TEC1-03103 3 3 20×20×5 >65 6 (5大卡/h) 6.2 30元
TEC1-01705 5 1.5 1.5×1.5×4.2 >65 5 (4大卡/h) 3.0 28元
TEC1-01703 3 1.5 1.5×1.5×5 >65 3 (2.5大卡/h) 3.5 28元
型号说明:
例如:TEC1-12705。 TEC1--厂标;127--制冷组件的电偶对数;05--额定电流值。
2、安装及使用注意事项
(1)制冷片一面安装散热片,一面安装导冷系统,安装表面平面度不大于0.03mm,要除去毛刺、污物。
(2)制冷片与散热片和导冷块接触良好,接触面须涂有一薄层导热硅脂。 在工作参数下,热端的温度必须低于80℃,(含改变电流方向冷端变成热端)。在热端没有散热条件下,瞬间通电进行试验,即用手触摸制冷器的两个端面,感到有一定的热感,一面稍有冷感即可。否则由于热端温度太高,极易造成器件短路或断路,使致冷器报废。冷热交换时必须待两端面恢复到室温时,否则易造成陶瓷片炸裂。
(3)固定制冷片时既要使制冷片受力均匀,又要注意切勿过度,以防止瓷片压裂。
(4)必须使用直流电源,电压不得超过额定电压,电源波纹系数小于10%。 通常用红色表示正极;通常用黑色表示负极,兰或白色表示。需制热时,只要改变电源极性即可。
(5)电流不得超过组件的额定电流。
(6)制冷片正在工作时不得瞬间通反向电压(须在5分钟之后)。
(7)制冷片内部不得进水。 制冷片周围湿度不得超过80%。
(8)制冷组件的极限电压V=电偶对数×0.11。例如:TEC1-12705的极限电压,V=l27 ×0.11=13.97(V)。
(9)为了提高制冷组件的寿命,使用前应该对制冷组件四周外露PN元件进行固化处理。用706单组固化橡胶,均匀地涂在制冷组件四周PN元件上,不要涂在两个端面上。固化后呈乳白色有弹性的固体,目的是使制冷组件电偶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离,起防潮的作用,可提高制冷组件寿命约50%。
(10)散热板的尺寸大小取决于冷却方法及冷却功率大小,可视情况自行决定;为达到最佳制冷效果,储冷板和散热板之间应当用隔热材料充填,其厚度在25 ~ 30mm为宜。
(11)需要调节温度时,应装温控电路。
本文参考资料:
1、机械工业出版社《实用制冷手册》;
2、生产厂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