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10-04-17 23:13:30 楼主 | |
威廉影摄 把此帖设为精华,作者+50经验:让更多网友了解腾龙镜头,感谢代号黎明斑竹分享
NO.1 ·细微改进!腾龙新版70-300 这款镜头提供了70-300mm的物理焦距,如果安装在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上可以实现108-465mm的等效焦距,最大光圈为F4-5.6,最小光圈为F32。镜头采用9组13片的镜头结构,其中配备了一枚超低色散镜片,可以提高在长焦下的图像质量。而且,这款镜头在300mm端拥有0.95m近拍距离,而且可以实现1:2的放大率。 该产品详细参数:
评分:+Z金豆 20 已有 2人参与评分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10-04-17 23:18:47 1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评分:+经验 10 已有 1人参与评分展开 |
发表于 2010-04-17 23:22:08 2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09 3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15 4楼 | |
NO.5 ·全国独家 腾龙70-200mmF2.8镜头深入评测 日本适马、图丽、腾龙三大副厂镜头生产商中,腾龙公司相比之下是很低调的一家。没有图丽精致的外部做工,也没有适马如此多的先进技术,多年来一直用塑料镜筒搭配机械马达,制造着性价比高,结实耐用的镜头。其门下的28-75/2.8、24-135/3.5-5.6、17-35/2.8-4、70-300/4-5.6等镜头均在用户中拥有着不错的口碑。
很多年前,腾龙推出的一款70-210/2.8镜头也曾被很多用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但是自从进入了数码时代之后,这支镜头因为与很多数码单反相机不能够兼容而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直到大约在三年前,腾龙曾经对外公布了代号A01的SP AF70-200mm F2.8 Di LD [IF]的镜头发展计划。但是自消息公布至今,这支镜头一直没有上市。
在人们已经快要忘记腾龙A01镜头的时候,腾龙公司赶在2007年PMA之前,再次挑动了世人对腾龙中长焦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关注的神经。推出了代号A001镜头——SP AF70-200mm F2.8 Di LD [IF] MACRO。
同之前胎死腹中的A01相比,A001不仅在编号上多出一个“0”,而是具备了能够进行全程0.95米自动对焦的微距拍摄能力。在200mm长焦端的放大倍率能够达到1:3.1,刷新了此类镜头的记录。 腾龙在这支镜头上延续了之前在SP AF28-75mm F2.8上所实现的恒定光圈镜头轻量化的设计原则。在这支新70-200mm/2.8镜头上,腾龙使用了拥有足够强度的工程塑料来替代过去的全金属设计,以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最终,这支70-200mm/2.8镜头仅重1112.6克,相比动辄超过1300克的对手们,同样创造了纪录。
腾龙在此镜头中使用了3片LD镜片,从而进一步修正了镜头的色差,保证中心与边缘的成像达到同样优秀的效果。此外,腾龙一贯的推拉式AF/MF切换功能也被采用,在佳能和尼康的机身上,使用者可以快速方便的在手动与自动间切换,从而方便操作。初拿到腾龙这款镜头,感觉质感十足,纤细的后镜身放置了防滑橡胶包裹的变焦环,而前端的对焦环则随着前镜片口径的增大突然变粗。镜身塑料表面做了防滑暗纹处理,暗纹的样式同尼康有些相像。搭配配套的莲花型遮光罩,后造型变得非常威猛,宛若尼康70-200/2.8VR小竹炮。
虽然镜身并没有使用此焦段镜头普遍采用的金属镜身,但是如今工程塑料的制作工艺、耐用度和强度大大增强,我们将这款腾龙小黑拿在手里面的感觉并没有像拿起低端塑料镜筒的镜头那样充斥着松垮的塑料感。
变焦环的位置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手持镜头时常把握的位置,较细的镜身设计不仅对手小的用户十分亲和,就连像笔者这样手比较大的用户也能够体会到更加舒适安稳的握持感。
脚架环的设计像是佳能小白和适马小黑的结合体,脚架环丝扣旋钮的位置和佳能小白相同,但是旋钮的样式设计更像适马小黑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同适马小黑和佳能小白相比,将这支腾龙小黑将脚架环拆下之后完全不会出现突兀难看的断节感,前后衔接设计非常出色。这样的设计如果用户出门没有携带脚架,就完全可以将脚架环拆下以得到更加舒适的握持感和更加轻便的携行重量。 对焦速度 腾龙在光学技术方面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除去来路不明的“水货”镜头造成的个体差异严重的现象,拥有三年质保的正规行货镜头的成像素质非常优秀,在网友中口碑颇佳。 但是,腾龙在其他技术方面就显得稍逊对手,比如超声波对焦技术和防抖技术。虽然腾龙在去年突然推出了一款具备VC防抖技术的28-300mm镜头,但是这项技术并未被腾龙充分掌握,我们没有见到此后腾龙再发布第二款具有VC防抖技术的镜头。当然,在这支黄金焦段镜头上面,我们也没有见到VC防抖技术的身影,甚是遗憾。
近一两年,我们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超声波对焦技术出现各个档次的镜头上面。腾龙看样子是还没有掌握这项对提升对焦速度和降低对焦噪音的技术,我们听到了吱吱吱的机械马达的声音。并且我们使用的机身是佳能机身,对焦速度相比拥有超声波马达的小白略有不及。我们多次用秒表测试的平均值显示,这支镜头从最近到最远的自动对焦时间在1.5秒左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镜头从最近距离到最远距离自动对焦时间较长,但是因为其最近对焦距离比佳能小白等一系列同规格镜头都要近。更近的对焦距离会导致对焦环转动的角度更大,转动所需要的时间必然比较长了。 那么,相同对焦距离范围内,谁的对焦环转动的角度更大呢?我们用佳能的小白做对比,佳能小白从无限远转动到3米大概需要一个焦距屏的距离,但是这支腾龙A001镜头只需要半个焦距屏的距离。小白从3米转动到1.5米的距离大概需要一个多一点焦距屏的距离,而A001也只是需要半个焦距屏的距离。
腾龙镜头在相同对焦范围内,对焦环转动的角度要小于佳能小白转动的角度,因此在3米以外进行合焦的速度还是非常快速的,不逊于小白。可如果对焦点亮度较暗或者反差较小,没有一次性完成合焦,那么就会出现拉风箱的情况,因为腾龙A001并没有像小白有对焦范围限制功能,因此就会出现对焦环离在整个范围内进行转动的情况,这样一来对焦速度就显得比较慢了。希望腾龙A001的改进型号中能够增添像小白一样有对焦范围限制的滑块,这样就会非常简便地加快实际使用中的对焦速度。 相同技术条件下对焦环转动的角度越大,肯定对焦精度就会越高,腾龙这支镜头在1.5米至无限远对焦环转动的角度几乎只有佳能小白的一半,那么它的对焦精度能够被保证么?鉴于技术原因和机身对镜头对焦精度的影响,我们无法测试两枚镜头在对焦精度上面的差别,但是在我们的使用中,并未发现其对焦精度存在问题。而在对对焦精度要求较高的1.5米以内范围,对焦环转动的角度非常大,几乎等于1.5米至无限远的转动角度,因此近距拍摄的精度完全能够保证。腾龙镜头的锐度一直是被用户所肯定的,这只代号A001的镜头想必也不会有损腾龙的名声。将相机所有数据设置成为默认值,使用最大尺寸最高画质JPG在实验室拍摄了ISO 12233分辨率标板,并用Imatest软件处理之后得到结果如下。
这支腾龙70-200mm F2.8镜头在锐度测试中有着非常不俗的表现,在1Ds MarkⅢ高达2200万像素的CMOS的支持下,在70mm广角端F2.8最大光圈时的中心锐度就轻松突破了2700LW/PH。而当光圈缩小一档至F4时,中心锐度值一跃至3012LW/PH!在135mm端和200mm端中心锐度的峰值则出现在光圈F5.6时。 附70mm、135mm、200mm 最大光圈及最高锐度光圈标版截图
全画幅相机的边缘成像才是135镜头真实的边缘成像,这支镜头全程在全幅的1Ds MarkⅢ上面最大光圈边缘锐度下降不大。但当光圈缩小一档后,中心锐度值立刻得到增强,但边缘锐度没有大幅的提升,从我们进行测试的三个焦距来看,光圈的收放并未对这支镜头的边缘锐度带来很大的变化。 畸变测试 我们使用了佳能的EOS 1Ds MarkⅢ进行畸变测试,所得结果便是腾龙A001镜头在全幅相机上面的畸变情况,更能真是地反映其对畸变的控制能力。
通过和参照线进行比较,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支镜头在70mm广角端有轻微的筒形畸变,在200mm长焦端有轻微的枕形畸变,而在中焦段则未见明显的畸变。总体来说畸变控制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用在APS-C画幅的相机上面想必所得照片的畸变会更加不明显。 70mm各档光圈实拍 我们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面,对同一景物进行不同光圈下的实拍,下面是各档光圈下100%大小的截图,点击小图查看100%大小截图。所有截图均在原片上面进行截图,未经任何后期处理和调整。 拍摄用机为佳能EOS 1Ds MarkⅢ,因此边缘部位的成像为镜头在全画幅相机上面的纯粹意义上的边缘成像。
能够看到在最大光圈F2.8时,明显出现曝光值和其他光圈不同的情况。整个画面像蒙上了一层柔光镜,图像边缘不实,好像被一些白光包围着。这种情况收小光圈后消失。但是这种情况毫不影响其对细节的刻画,成像依旧很锐。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17 5楼 | ||||||||||||||||||||||||||||||
135mm各档光圈实拍 我们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面,对同一景物进行不同光圈下的实拍,下面是各档光圈下100%大小的截图,点击小图查看100%大小截图。所有截图均在原片上面进行截图,未经任何后期处理和调整。 拍摄用机为佳能EOS 1Ds MarkⅢ,因此边缘部位的成像为镜头在全画幅相机上面的纯粹意义上的边缘成像。
F2.8成像不实与曝光不准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是整体锐度还是非常高的,边缘成像效果也较好。200mm各档光圈实拍 我们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面,对同一景物进行不同光圈下的实拍,下面是各档光圈下100%大小的截图,点击小图查看100%大小截图。所有截图均在原片上面进行截图,未经任何后期处理和调整。 拍摄用机为佳能EOS 1Ds MarkⅢ,因此边缘部位的成像为镜头在全画幅相机上面的纯粹意义上的边缘成像。
200mm端的成像的确同70mm端与135mm端的成像有着一定的差距,边角画质损失较为严重,但中央成像非常不错,收一档光圈后便锐利无比。点击小图查看100%大小原片,相机拍摄采用默认的锐度值,所有样片均未经过除旋转外的任何后期调整,并保留完整EXIF信息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腾龙经过几年的研发推出的这支70-200mm/2.8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的确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锐利的成像,优异的做工,创纪录的重量和对焦距离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一支大光圈变焦镜头如果其最大光圈成像糟糕,那就失去了大光圈的意义,但是腾龙这支标号A001的镜头无论在什么焦距,其F2.8最大光圈的成像都非常不错,甚至与佳能的70-200mm/2.8小白不相上下。
如果说遗憾,恐怕唯有未见超声波对焦和光学防抖两项对于长焦镜头来说非常重要功能了。正如前文所说,腾龙通过减少对焦环转动角度弥补了未采用超声波马达所带来的对对焦速度的影响。而未搭载光学防抖功能未必是一项遗憾,参照“爱死小白”和“小白”的差价与“小竹炮”同“大钢炮”的差价,我们也能粗略地推算出如果这支镜头搭载了光学防抖功能之后的价格。当然,也许光学防抖组件的价格并没有前两者的差价这么多,细想一下,阻碍VC和OS技术未出现在这个规格镜头上面恐怕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技术因素。 技术参数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19 6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22 7楼 | |
我们使用尼康D300s与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搭配,拍摄了17mm和50mm端各级光圈的样张,并对中心和边缘部分进行100%截图。拍摄时使用默认的ISO 200,自动白平衡、最大JPEG、标准色彩风格。
17mm端的各级光圈截图中可以看出,在最大光圈下,这支镜头也有着非常不错的分辨率。值得称赞的是边缘成像和中心部分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小。各级光圈成像中,F4和F5.6的锐度最高,F8以后则逐级下降。 以下50mm端的样张截图,设置和前面一样。
50mm端的锐度变化依然表明,F4、F5.6是这支镜头的最佳光圈,而此时,F2.8时的锐度和收小一档后的F4有明显区别,边缘和中心部分的锐度差距较大。但是收小光圈后,中心和边缘的差距又变小。F22之后的边缘成像开始急剧下降。 因此,建议用户们在使用这支镜头时,如果要想获得最好的画质,尽量使用F4和F5.6的光圈。当然F2.8的成像也不赖,F8-F16的画质也可圈可点。中心和边缘画质的微小差别非常可喜,腾龙头的锐利得到了彻底表现。 暗角 四角失光几乎是所有带广角的镜头都有的现象,而为了控制这种四角失光现象,腾龙这支镜头也采用了3片复合非球面镜也使得周边的入射光能获得和重心部分相近的角度,从而减弱四角失光现象。 17mm端暗角:
50mm端暗角: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新版腾龙17-50VC镜头的暗角控制得非常好,就算是在17mm端的最大光圈下,也只有十分轻微的暗角。当收小一挡光圈后暗角已经很难察觉。反而是在50mm端,F2.8时的暗角稍微明显一些,但是收小一挡光圈后,暗角也基本消失,到F5.6时基本没有暗角。看了,3片非球面镜的使用确实非常有效。 畸变 我们在距离一面砖墙1米左右的距离上分别拍摄了这支腾龙17-50VC镜头在17mm端和50mm端的测试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支镜头对畸变的控制情况。
从样张可以看到,在17mm端确实能看到桶形畸变,但是畸变程度并不严重。而在50mm端的枕形畸变则十分轻微,几乎无法察觉。畸变的良好控制事实上得益于XR高折射率镜片的运用,这种镜片能够矫正像差。 逆光测试 虽然腾龙镜头采用了先进的BBAR(Broad-Band Anti-Reflection)宽频镀膜技术,能提高短波及长波光的通过性,有效降低反射带来的危害。但是在面对严酷的逆光环境时,这支镜头还能否如厂家所说般优秀? 我们在各种逆光环境下拍摄了17mm和50mm各级光圈的样张。 17mm端
这是一个侧逆光的环境,太阳正好处于画面右上角,光线斜射入镜头,这种情况最容易产生眩光和鬼影。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支镜头还是出现了明显的鬼影和眩光。尤其是收小光圈后,鬼影更加严重但是,除了鬼影,我们看到,逆光画面的主体对比度和色彩还原还是很不错。 50mm端
在这个几乎是正逆光的场景里,这一焦距下的逆光表现和广角端非常相似。不过在F2.8和F4时,鬼影还不是很明显,从F5.6开始才看到明显的鬼影。随着光圈的收小,鬼影愈加明显。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测试是在不使用遮光罩的情况下测试的。如果使用遮光罩,这种现象应该会有所减少。 样张 样张使用尼康D300s拍摄,最大JPEG、自动白平衡。其余设置在图片下方标注,点击可查看原图。
我们对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 VC镜头的成像感到非常满意,只要是在F4-F8的各级光圈下都有着非常高的锐度和解像力。这支头的色彩饱和浓郁,看上去非常养眼。不仅如此,大光圈下对背景的虚化能力也非常强,圆形光圈所带来的圆形光斑让焦外非常漂亮。由于最近对焦距离还算近,因此拍摄一些特写镜头也不觉得吃力。总之,这支镜头从人像、人文到风景都能应付自如,且成像非常优秀,不愧是腾龙SP镜头。
看到这支镜头的成像时,我们感到很欣慰,这又是一支高素质成像的镜头。从样张中,我们可以充分体验到这支镜头在色彩、焦外虚化、重点锐度和解像力上的实力,那种锐利是腾龙镜头一贯的特点。尤其值得高兴的是F2.8的大光圈也非常锐利,而且中心和边缘成像十分接近,这对于风景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个好消息。
如果要说不足,就是这支镜头在逆光时候容易出现鬼影,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除此外,这支镜头在暗角、畸变上都控制得很好。如果注意观察一些高光部位,这支镜头对边缘色散也控制得相当好,我们很少在画面的高光部位看到扎眼的紫边。可以这么说,这支腾龙镜头的成像并不逊色于尼康原厂的同类型镜头。 而在成像之外,这支腾龙镜头的做工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这也是腾龙头之所以便宜的原因,但是朴实的形象给人感觉还是比较耐用。对焦马达算不上快,但是也不会给拍摄造成太大障碍。
当然,这支镜头最值得说的就是它的VC防抖功能。这一防抖功能的有效性,再配合这支镜头的F2.8恒定大光圈,让它在夜晚和室内一些暗光环境下也能够让用户有更大的拍摄自由度。
其实,腾龙镜头一直都是以这种形象示人,做工和对焦平平,但是也不会太糙,但是在成像上绝不打折扣。再加上合理的价格,让腾龙镜头成为非常具有性价比、勤勤恳恳踏实务实的镜头品牌。目前,这支镜头的媒体报价为3600元左右,只比老版本的腾龙17-50上市的价格贵了一点,相信真正上市的价格会更便宜,如果这支防抖头的价格能和老版本上市时的价格持平,它的性价比还是相当高的。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24 8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27 9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7 23:26:29 10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27 11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31 12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34 13楼 | |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39 14楼 | |
NO.11 腾龙B003镜头(AF 18-270mm F/3.5-6.3 Di II VC)相关测评在48楼。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42 15楼 | |
更新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44 16楼 | |
更新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47 17楼 | |
更新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49 18楼 | |
更新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51 19楼 | |
更新 | |
发表于 2010-04-18 00:10:53 20楼 | |
更新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