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发表于 2014-12-13 22:59:20 楼主 | |
道法自然9009 把此贴设为精华,图文并茂,介绍详实,精彩的翻拍。。。
*上周去中国美术馆参观了1839——2014国际摄影典藏系列,《直接摄影原作展》,题为《乘物游心》,想与各位影友分享一下,也是对咱们佳能星空(中国)学摄影的一点支持。 *本人摄影知识很肤浅,还是第一次见到最早的银版法的原作摄影作品,据专家介绍,1839年发明的银版摄影术,左右还是反的,既不能反转,也不能复制,世上仅存一张原作,来中国展出也是头一次,那就是说,能在北京见到1839年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的摄影原作是非常难得的, *这一帖展示的是第一部分,讲述了,塔尔博特、刘易斯.卡罗尔等早期摄影家对于具有绘画风格的摄影语言的探索, *虽说银版法摄影作品的清晰度和质感,无法和现在的数码成像相比,但是照片的明暗细节依然非常的丰富,尤其是大师们的构图审美观,以及对古典艺术的美的感受,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照片上的说明都是美术馆的图解,原汁原味的上传给大家,为了让摄友更好地理解大师们的原作,不过真是相当的费时费力。 *很遗憾,本人技术有限,翻拍时有些灯光反光无法避免,为了不影响原作,也不敢后期处理。 *室内拍摄,小卡片机,感光度用到了800,虽说索尼的高感还是值得信赖的,但是多少还是对画质有些影响,又是一个遗憾, *趁着旧版还在,一定要发大图。 1
2
3怀特.斯考特爵士的家 作者: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卡罗法 今天,回看这幅珍贵的照片,不难看出塔尔博特所拍摄的作品更趋向于对视觉的探索和表达,受过良好教育与艺术熏陶的他,将绘画艺术融入其中,使照片的远景、近景相互呼应,画面透露出古典油画对于构图审美的视觉特点。
4 人生的两条路 作者: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 银盐工艺 从这幅由32张底片拼接而成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塔尔博特所发明的“卡罗法”拥有底片负-正法这一特殊工艺。据说雷兰德整整用了六个星期来组合这张照片,即使今天利用Photoshop处理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塔尔博特的摄影方法给予人们将抓住的光进行随意组合的可能。正像塔尔博特的那本摄影集的书名《自然的铅笔》一样,对于摄影师来说,这真是利用抓住的光进行绘画。
5 弥留 作者:亨利.皮奇.鲁滨逊 银盐工艺 这幅作品利用了5张底片进行合成,受当时英国著名的拉斐尔前派绘画的影响,作品试图将时间永远定格于拉斐尔前派所推崇的中世纪。很多批评家认为这幅作品深受画家优素福.马洛德.威廉.透纳的绘画风格影响。其作为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好友,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幅作品是对雷兰德所创作的《人生的两条路》的一次完善,也极为符合当时英国主流艺术界所推崇的“艺术应当恢复到拉斐尔之前”的这一主导论调。
6 查尔斯.达尔文 作者: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 银盐工艺 这幅拍摄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达尔文像,后来成为达尔文最具代表性的肖像作品。很多人认为卡梅隆夫人不遵循当时流行的肖像拍摄方式,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拍摄,这是对以银版摄影为代表的追求清晰肖像摄影的颠覆。然而在研究卡梅隆夫人的经历时不难发现,青少年时期她基本生活在东方的印度,回到英国后和当时拉斐尔前派的先锋艺术家交往密切,这些对她的摄影风格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方艺术的含蓄与拉斐尔前派所追求的古典融合成就了她对于模糊肖像的审美风格。 器材:索尼 RX100 [索尼数码相机] 7 失眠的谢.基钦 作者:刘易斯.卡罗尔 金调蛋白 这幅作品拍摄于1874年,谢.基钦的本名是亚历山大.谢.达罗.基钦,是刘易斯.卡罗尔在牛津基督堂学院的同事乔治.威廉.基钦的女儿,卡罗尔从她4岁开始为她拍照片,一直到她十六岁生日,期间一共拍摄了大约50幅作品。这幅作品是谢.基钦10岁时拍摄的,画面中身穿睡衣的女孩慵懒的侧卧在沙发上。眼神是这幅作品的焦点所在。
8 查尔默斯小姐和她的兄弟 作者:刘易斯.海因 银盐工艺 一位出色的画家和一位出色的科学家结合,恰恰符合摄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两个特点。画家提供艺术审美及思想的保证,而科学家则负责利用最精妙的技术将画家的思想得以实现。这一点在摄影刚刚被发明,技术十分落后的时期显得十分重要。大卫.奥克塔维厄斯.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森的作品具有典型的伦勃朗绘画的风格。众所周知,17世纪画家伦勃朗以善于运用光线而著称。这幅作品可以说真正地利用了摄影手段将光线描绘出的绝美画面凝于纸上。 9 艾伯特.巴塞罗缪 作者: 爱德华.斯泰肯 照相凹版 艾伯特.巴塞罗缪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和大画家埃德加.德加是好朋友。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爱德华.斯泰肯还为这幅作品起了另外一个名字:《仰望女神》。画面中艺术家斜靠在大理石柱上,表情严肃而郑重,他的雕塑作品被摄影师有意的虚化模糊,并处在稍微暗一些的影调中以呈现一种神秘感。雕塑身着薄纱,虽然处于稍模糊的焦点外,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对于雕塑身上薄纱质感的解读。这层薄纱更加烘托了“女神”的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雕塑家高超的雕塑手法。
10 多萝西 作者:葛楚德.卡塞比尔 照相凹版 仔细看孩子的眼神,天真中带着一丝神秘的微笑。卡塞比尔的作品很注重传神的表达。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总有能让你一眼就被抓住的感觉。整幅作品中明亮的部分仅仅集中在画面中心偏上的三角区域内,这一部分也是整幅作品所有的内容、信息、细节的综合所在,其他部分均以暗调黑色处理,但是在暗调黑色之中我们依旧能够大致通过服装判断出她学生的身份。这幅作品符合传统绘画的审美情趣,这正是画意摄影巅峰时期作品的特点。
11 弗里茨.伍德 作者:弗兰克.尤金 照相凹版 这幅照片如果介绍说是一幅标准的肖像绘画肯定有人相信,因为他绝对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注意看背景中利用刮擦底片所模拟出的笔触的痕迹,这都体现了弗兰克.尤金在绘画方面的造诣。
多谢好友前来观赏,祝您愉快! 评分:+Z金豆 200 已有 40人参与评分 |
|
个性签名:无
|
发表于 2014-12-22 21:26:20 61楼 | |
longji01 发表于 2014-12-22 11:43:10 多谢好友分享,还不知道有这个展览哪。 这个展览是很难得的,在中国也是首次,可惜已经结束了, 提前预祝大哥和阿龙圣诞节快乐!希望能常来啊。 |
|
发表于 2015-01-26 19:54:03 62楼 | |
东方视线 发表于 2015-01-03 21:03:42 值得一看,经典。 |
|
发表于 2015-01-26 19:56:26 63楼 | |
sonyxdcfans 发表于 2015-01-25 22:03:15 感谢情调的辛苦,是我们看到了摄影的历史!原来最初的西方摄影和绘画那么多吻合!现在的西方电视剧还是局部... 您的内容正在火速审核中,请稍等 |
|
针对ZOL星空(中国)您有任何使用问题和建议 您可以 联系星空(中国)管理员 、 查看帮助 或 给我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