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好人像照片,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人像摄影本身又分为诸多种类。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这里列出的10个基本技巧可以让你快速上手,拍出合格的人像作品来。
1. 光圈 使用诸如f/1.2、f/1.4、f/1.8这样的大光圈。50mm f/1.8是一支很棒的镜头。在APS-C画幅相机上,50mm镜头的等效焦距是80mm,非常适合拍摄人像。
2. 阴影与均匀光线 让模特位于阴影区域,且照在模特面部的光线要均匀。让模特站在阴影之中面向光源最好。

3. 对眼睛对焦 如果你使用大光圈镜头,就务必要保证焦点在眼睛上。浅景深下脸部的其他区域会有略微的脱焦。想加强这种效果的话你需要靠近模特拍摄,最好是拍摄特写。
4. 谨慎选择光圈 如果你想拍摄全身像,就要谨慎选择光圈,以保证模特的所有身体部位都在景深之内。如果还使用比如f/2.8这样的大光圈,景深就会过浅。将光圈收缩到f/5.6,同时保证快门速度不低于1/125s,必要时提高感光度或者补光。这个组合只是一个建议,你可以尝试不同组合来寻找最佳设置。
5. 手动模式 很多文章都建议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在你刚接触相机的第1个月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你希望拍得更好,就必须学会使用手动模式。

6. 眼神光 确保模特的眼睛里有一定反光。即使在阴影中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保持模特与光源的方向就好。
7. 道具 不要让模特空着手,给他们点东西拿着。常用的道具是花束,即使是男人也可以拿着花束拍照。
8. 注意背景 让背景有光或者处于阴影,总之要保持简单,模特才是画面的主体。在室外拍摄时,最好选择开放性的背景,而不是一片灌木丛或一堵墙。
9. 服饰 花点精力关注模特的服饰。服装和饰品也是画面中的一部分,作为视觉创作者你应该有所选择。
10. 学会Photoshop 习使用Photoshop非常有助于你的编辑工作。除了基本操作外,还应该学会寻找和使用“动作”。这些技术可以把照片质量提高几个等级。
测试你的主眼是哪一只// 这个理论也许能解释摄影爱好者关于到底应该用左眼还是右眼取景的争论?
正如有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区别一样,人的双眼也有主眼和副眼的区分。一般来说,在摄影中用主眼取景会感觉更舒服。利用下面这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测出你的主眼是哪一只:
伸出双手,如上图一样围出一个三角形
睁开双眼,通过三角形观察一个物体,例如一个杯子
闭上左眼,只用右眼观察,如果该物体仍在三角形内,则右眼是主眼;反之亦然
光影的解析
对于变幻莫测的光影,的确比较难以捉摸,也许通过一个理想模型,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一些。这个模型就是放在一张足够大的白纸上的圆球,我们设想这个模型就放在空气洁净的室外自然光下。

此图表现的是一个晴朗的下午,主要光源为太阳。同时蓝天提供非常不同的第二个光源,一些光也正在白色卡片和白色球体之间相互反弹这是形成的第三个光源。最明亮的光自太阳并且是从一个小点散发的白色光,这使它投射的阴影非常锐利。第二个光源,蓝天,是一个非常大的光源而且有非常软的阴影(一些来自太阳的直接光线被遮蔽了)。以后,我们还会讨论关于光源和阴影的更多细节,暂时记住,越小的光源阴影越为锐利。
来自蓝天的光线投射有非常强烈的颜色,影响着场景中的一切。球体被蓝色的天光所照明,所以它的投影是蓝色的。球体屏蔽了来自太阳的白色光线,它自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到部分会呈现出天光的蓝色色调。
最后被反射在卡片和球体之间的光也主要是蓝色的(即使卡片和球是白色的),两个比较靠近的表面能够比分别较远的区域更多地接受这个反射光,因为球体的底部更加的接近白色卡片,所以球体的底部要比中部更亮图。

图像中最暗的区域是靠近球体底部的投影和它自身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Terminator(明暗界限)” 。
为什么“明暗界限”是球体上最暗的区域?
因为球体部分有对比的效果,受光的面比较亮,而背光的面则相对较暗。但是背光面的一些部分也接受了卡片所反射的光线,而那些不能完全接受卡片所反射光线的背光面,则是球体最暗的区域。
散射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偏蓝? 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种,这些根据波长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

蓝色的光是由波长较短,而红色的光波长较长。本来来自太阳的可见光是各种波长的可见光组成的连续光谱,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青和紫色等各种波长的光线,白光是由这些光波组合而成的。
 在地球表面的人是透过经空气散射的太阳光来看天空的。在洁净的、未受污染的大气中,大部分的散射是空气中的分子(主要是氧和氮分子)引起的,这些分子的大小比可见光的波长要小得多。根据光学理论,散射光强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I∝1/λ4),在这种情况下,散射主要影响波长较短的光,也就是蓝色光,所以天空本身呈现出蓝色。太阳光直接穿透空气,在散射过程中它失去许多蓝色,所以太阳本身呈现出灿烂的黄色。
在非常洁净、未受污染的大气中,落日的颜色特点鲜明。太阳是灿烂的黄色,同时邻近的天空呈现出橙色和黄色。当落日缓缓地消失在地平线下面时,天空的颜色逐渐从橙色变为蓝色。即使太阳消失以后,贴近地平线的云层仍会继续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因为天空的蓝色和云层反射的红色太阳光融合在一起,所以较高天空中的薄云呈现出红紫色。几分钟后,天空充满了淡淡的蓝色,它的颜色逐渐加深,向高空延展。但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区域,当污染物以微粒的形式悬浮在空中时,天空的颜色就截然不同了。圆圆的太阳呈现出桔红色,同时天空一片暗红。红色明暗的不同反映着污染物的厚度。有时落日以后,两边的天空出现两道宽宽的颜色,地平线附近是暗红色的,而它的上方是暗蓝色。当污染格外严重时,太阳看上去就像一只暗红色的圆盘。甚至在它达到地平线之前,它的颜色就会逐渐褪去。
较长的光波,比如红色的,不易被散射,就可透过大气层传播得更远。
当日落时,阳光以较低的角度穿越大气层,比直射时在空气中走过的行程更长,从而使得大量的蓝色光线在空气中散失,只剩下而红色光波会照射在较厚的云层上,形成绚丽的晚霞。
 光的反射
当光线传播到一个物体表面的时候,他要么被反射,要么被吸收。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反射、吸收形成了物体的不同颜色。
如: 白色的表面会反射所有的波长,当白光传播到一个红色的表面时,红色的波长会被反射,而其他光谱的波长会被吸收。 所以如果白色的光传播在红色的表面上,这一个表面反射的光将会是红色的。当这些光以它们的路径传播到下一个表面时,这个表面就会照射到红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辐射”。因此邻近对象表面的颜色,将会彼此受到影响。

光辐射通常是一种敏感的效果,当接受到大量的光线时,它会非常明显。在温和或者昏暗的光线下,它便非常弱,甚至不可见。如果光被在相同颜色之间的表面上反射,那么它会因为光线的加强而产生饱和的效果。颜色会发出鲜明的光,在晴朗的日光下就会看到这种效果。
 亮色调和暗色调(High key and low key)
亮色调(High key) 的图像有着使人感到明亮和轻快的感觉,亮色调照明时通常会很温和(但也不总是),并且细节一般会很弱。在自然界中,我们会在雾和雪中找到亮色调的照明。

暗色调(Low key)
 白平衡(White balance)
通常我们每天遇到的光源都有投射的颜色,然而我们的大脑非常善于过滤掉这些。一个表面只要在光照下颜色模糊混合,我们的大脑便会认为它是白色的。甚至在强烈的颜色光照下,我们也有能力过滤颜色来了解信息。但胶片或图像传感器没有这种色彩过滤的能力,所以,我们人眼觉得色彩没有什么异常的白炽灯下的景物,在照片中会呈现昏黄色。

调整“白平衡”的目的,就是让相机模拟人眼的“色彩过滤”机制,使照片呈现的颜色和我们肉眼所感知的颜色近似。
颜色投射的能力是否已使你吃了一惊,这是因为我们通常没有察觉到钨丝灯会有如此橘黄色的照明,尽管如此,我们的大脑还是会把它还原为第一个图像。
确定这种现象的一个非常容易的方法是站在室外观察你的窗户:下次当晚上时,你观察窗户你便会看见窗内有非常明亮的橘色光。我们只有在没有光线直射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表面的真实颜色。

当我们站在开放的阴暗处会发生非常相似的情况,光在那里是非常蓝的,我们察觉到光具有不确定性,当我们走到阴暗处后面,在日光下非常容易察觉到蓝色的光投射。有很多类型的光照具有颜色的投射:如荧光灯有绿色的光照,街道的路灯有很深的橙色,傍晚地平线的落日会从黄色一直到深红色…… 倒影在风光摄影中的妙用
倒影的拍摄
美妙的倒影随处可见:江河渔港、湖塘水池、雨后积水、光洁的地板们冰面等等,几乎都可看到多种倒影。而不论直射光、散射光,甚至夜间灯光下也会产生倒影,摄影者只要稍加留心,不难拍到吸引人的佳作。
具体地说,拍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弄清楚各种倒影的特性,掌握适中的曝光数据,正确选择快门、光圈组合和取景角度、因倒影大多产生于水面,明亮的反光会欺骗摄影者和曝光表,造成光照度高于实际状态的假象.这时应开大光圈加以补偿.为保证曝光准确,最好采取分级曝光多拍几张,从中挑选最满意的。水面常有反光,为防止镜头眩光,拍摄时最好加偏振镜。
2.构图上应掌握:较远处的倒影与实景比例几乎是等大的;越靠近的倒影,则因视点高度的不同,显示其多少之分;倒影的多少与视点高度是成反比.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宜将倒影放在画面正水形成对称,应略偏某一边,使构图在统一均衡中又有变化,避免呆板。
3.微风中的倒影往往会被分割为条状或变形虚幻,凸凹路面上也会因积水而出现断续或局部倒影,这时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摄影者不可轻易错过这样的机遇。
4.倒影与实体不宜都求全,应视现场情况和表现意图,或多取实景少取倒影,或多取倒影少取实景,甚至不取实景全取倒影。有些变形扭曲的倒影拍摄得好.会出现待殊意趣。
这里附带介绍一种获得倒影效果的拍摄技巧.在相机镜头下放置一块约为10x12厘米的玻璃镜,由于镜头的视角能包容玻璃镜,所以拍摄对象及映在玻璃镜上的影像就被一起收入镜头,你拍的实景前就会奇迹般地出现迷人的“湖泊”,从而获得一张“人工”倒影照片,拍得巧妙还可以假乱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照片要用单反相机或者通过LCD取景,直接观察构图情况,不断加以调整,以期获得最佳效果。此外,拍摄视点应低于被摄对象的地平线,否则从取景框中就找不到景物的倒影了。
|